中國是柴油發電機組產品的銷售大國,美國《電力研究》雜志列出了世界上13個柴油發電機組銷售量最大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歐洲、北美、中東、非洲產油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東盟國家、南非、巴西、日本和韓國。其中,美國目前銷售量約27億美金,中國按單國銷售量亞洲第一。
中國每年銷售的柴油發電機組數量為多少,沒有一個權威數字,這是因為在中國柴油發電機組行業以民營企業為主,生產經營比較分散,難以進行全面統計。中國柴油發電機組的對口行業組織為“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內燃發電設備分會”,根據該行協會2005年對行業中約三分之一已入會的35家企業(以國營和國營控股企業為主)進行的統計,該年度35家企業銷售額約為37億元人民幣。而根據經驗,未入會企業的銷售額大致為入會企業的2倍,在加上每年數量可觀的進口機組銷售量,可以估計,2005年度中國市場柴油發電機組的銷售量約在80-100億人民幣之間,2007年的銷售量應該會比2005年分別有15%左右增長。
中國雖然作為亞洲第一,銷量緊追美國的柴油發電機組銷量市場,但柴油發電機組行業在中國卻算得上是一個“朝陽產業”,其真正開始大規模發展的歷史只有20余年。在80年代以前,柴油發電機組在中國不是一種普及性產品,只有極少數行業和特殊地區才會配備,因而產量很少。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經濟開始加速發展,電力供應緊張一時成為“瓶頸”,各用電單位被迫紛紛尋求替代電源解決“電荒”造成的困局,導致中國柴油發電機組產業第一次“勃興”。但由于當時國產柴油發電機組質量較差,功率范圍又很狹窄(基本在300KVA以下),所以國產柴油發電機組的“勃興”不過曇花一現,很快市場被進口機組所占領。在90年代前大半期,中國柴油發電機組市場幾乎成了進口產品的天下,幾乎當時世界上所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柴油發電機組品牌都先后在中國市場登臺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迫使國產機組節節退縮。根據海關的統計數字,在幾乎整個90年代進口柴油發電機組的金額每年都維持在5億美元以上,還不包括大量未經正式報關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發電機組產品,但正是這種進口柴油發電機組的示范效應和中國柴油發電機組市場長期火爆的形勢,刺激了中國國產柴油發電機組行業的第二次勃興。90年代末至新千年初,中國國內陸續出現了一批新生代柴油發電機組生產企業,這些企業大都是民營企業,其生產方式是OEM組裝,即關鍵配套件——主要是發動機和交流發電機選用國際知名品牌或本土化的國際知名品牌,而其余配套件和機組裝配作業則在國內OEM工廠完成,這樣,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柴油發電機組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保證了產品的較高品質。因此,新千年之后,中國進口柴油發電機組產品一統天下的市場局面已逐步改觀,新型OEM國產發電機組一路高歌猛進,市場份額越做越大,出現了進口品牌節節退縮的相反局面,目前的形勢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三”而且這一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中國柴油發電機組行業,特別是新型OEM國產發電機組行業能得到快速發展,除行業自身的因素之外,根本原因是中國自80年代后期之后有一個持續近20余年不斷增長的巨大市場需求,而更深刻的背景,則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爆發性成長,持續經濟成長不僅使人們的用電需求日益變大,而且使人們供電保障意識日益增高。已往人們可能習以為常的“拉閘限電”、“停三開四”等限電措施,在企業和用電單位普遍納入國際化生產鏈條之后變得不可容忍,因為停電就意味著不能按合同交貨,就意味著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陷入混亂,就意味著可怕的違約罰款,特別是依靠網絡運行的行業,停電簡直意味著滅頂之災!所以,中國需要配置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備用、自備電源的單位越來越多,始自80年代末期的柴油發電機組“牛市”經久不衰,日益紅火。
其實,如果細分中國柴油發電機組市場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兩條曲線,一條是“波形曲線”,一條是“平直上升曲線”。
波形曲線是因應柴油發電機組“替代電源”的用途而產生的。柴油發電機組這一用途的市場特征是:在電網供電缺口同步增大;在電網供電缺口縮小時,其作用同步減小。
自80年代末以來,中國先后發生過3次較大規模的全國性或區域性電力供應緊張。第一次是80年代后半期,因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拉動國民經濟走快速增長的軌道,而國家陳舊的電力建設水平不能及時增加供電量,造成當時全國性缺電局面,各用電單位為彌補電力缺口,紛紛尋購柴油發電機組作為替代電源,使當時柴油發電機組市場火了一把。但由于當時柴油發電機組生產企業仍以國營為主,在體制制約下,這次市場銷售高潮并沒有對發電機組行業的全面發展造成多少有利影響,反倒是供電緊張局面一緩和,各發電機組生產企業因積壓產品、壞賬增加等原因紛紛陷入困局。第二次是在90年代初期的廣東,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引起廣東地區率先掀起外商投資熱潮,短期內數萬家工廠鳴笛開工,引起廣東省區域性供電緊張;而外商投資企業大都是納入國際化生產鏈條的企業,對停電的容忍度大大低于國營企業,所以為擺脫困局,各企業紛紛求購柴油發電機組以解燃眉之急,造成廣東一臺發電機組幾家企業爭搶的火爆市場局面。在這一次區域性市場熱銷中獲利最大的是進口發電機組企業,象國際巨頭康明期、卡特彼勒、威爾信等都是利用這一市場機會進入中國,并迅速成為市場贏家,為此后十余年稱霸中國市場奠定了基礎。第三次則是在2003-2005年之間出現的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大面積結構性供電緊張,其產生的原因與90年代初期廣東的情形相似,不同的是,在這次市場旺銷中成為買方主角的不再是外商投資企業,而是在新千年之后迅速崛起的中國民營企業,而在這次市場旺銷中受益的也不再僅僅是進口發電機組品牌,最大的贏家變成應時而生的新型OEM國產機組生產企業。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2003-2005年新一輪柴油發電機組的大旺銷,大部分中國新型OEM國產機組生產企業才得以完成其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走上規模化、高科技化的快速發展新路。
可以看出,因應柴油發電機組“替代電源”的作用,中國自80年代末至今柴油發電機組的市場需求曲線已經劃出了3個高峰。這種因供電緊張造成的市場需求波峰今后是否還會出現,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這種市場需求波峰的出現是在所難免的,這不僅是供電能力調節的問題,可能還有電網安全方面的原因,比如前幾年出現的美國、加拿大大規模停電和去年出現的歐洲大停電,其原因并不是供電能力不足,而是電網年久失修不能承受過大負載,造成電網癱瘓,而美、歐大停電之后都刺激市場形成備用發電機組需求高峰,這可能就是柴油發電機組“替代電源”的現代版用途了,而這種情形,誰也不敢保證在中國不會出現,前不久上海金茂大廈的停電也引起了上海地產界應急電源的重新出現。
但是無論如何,與柴油發電機行業發展關系更為密切的還是另外一條曲線,即平直上升曲線。如果說波形曲線反映的是柴油發電機組市場需求形勢的特例的話,那么平直上升曲線反映的則是常態。這條去先是因應柴油發電機組作為應急電源、移動電源和自備電及消防電源這些常態需求的漲消而變化的。
毫無疑問,根據前文所總結的柴油發電機組8條優點,其作為應急電源、移動電源和自備電源、消防電源的優勢在短期內是無可取代的。而人類社會越發展,對電力的供應的需求越高,對供電保障的要求越高,因而對應急電源、移動電源和自備電源、消防電源的使用也會水漲船高。所以,我們把柴油發電機組的常態市場需求形勢描繪為一條平直上升曲線,是由足夠的邏輯支撐的。
這一觀點也可以得到大量事實依據的支撐。事實證明,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往往也是柴油發電機組產品銷售量最大的市場,如前文曾引述的美國《電力研究》雜志的數字,目前世界上發電機組銷售量最大的地區第一是歐洲,第二是美洲,都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發達國家電力供應充足,很少停電,因而發電機組最為代替電源的作用不明顯,人們購買發電機組,主要是用來作為備用電源、移動電源和自備電源使用,特別是作為備用電源使用。在歐美發達國家,柴油發電機組已不僅僅是生產設施,而是日益成為一種家用電器,幾乎每一棟民用住宅,包括獨立式居民住宅,都要配備柴油發電機組以策供電安全。至于一般機關、學校、醫院、商場以及工礦企業,更是把保安電源當成必不可少的設施。正是這種廣泛的社會需求,造成發達國家柴油發電機組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居高不下。
例如,香港是一個只有1000平方公里土地面積,600余萬人口的城市,但香港卻一直是柴油發電機組旺銷的大市場,在香港本地,有20余有專業從事柴油發電機組銷售和安裝工程的公司,每年市場銷售額約10億港幣,而且近年來銷售額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如香港近期完工的西部通道工程,采購備用發電機組包括安裝工程的預算超過1億港幣。在香港,每一棟高層居民住宅樓都必須配備柴油發電機組才能通過消防驗收,而高檔公寓、寫字樓、商場、醫院、體育中心、機場等公共設施還會要求采用雙備發電機組,動輒發電機組招標金額數千萬港幣及至過億港幣。香港對備用電源的使用狀況可以看成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一個縮影。
按照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我們有理由相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中國柴油發電機組市場常態需求的市場曲線肯定會呈現為一條平直上升曲線,除非近期內人類對備用電源的科研能出現新的突破,比如生產出新型燃料電池、小型渦輪發電機組等等(這些被視為柴油發電機組的替代產品),但據專家估計,這一天的到來起碼還要30年以上的時間。 |